法师, 你该还俗吗 ? (五)
陈义宪
第五种该还俗的法师:任意在佛面擦粉的人
我们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地球?对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人来说,它是很玄的事,这时, 释迦牟尼以佛的姿态出现,他以「佛世尊」、「天人师」、「正遍知」、「世间解」、「觉行圆满」的身份,向印度人解释地球的结构,使印度人觉得释迦牟尼真是伟大,感受他真的是「佛」。但释迦牟尼真的这样伟大吗?
以下是圣印法师在向人解释,释迦牟尼对地球形成的说法,是圣印法师在《佛说世界的起源形态》一文中所记的。他把释迦牟尼捧得是天上少有,地上无双,让今天的佛教徒也觉得释迦牟尼真是伟大,真是佛。若不是佛,他怎能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能有此领悟﹖事实上,释迦牟尼并没有这样说,虽然圣印法师更正了释迦牟尼的错误,但却把一般的佛教徒引进更深的迷途中。圣印法师如是说﹕
「我们佛法对星球的形成,以缘起观作了解释,除此而外,还对星球形成的状态,作了最伟大的素描,也从形成的状态中作了起源的解说,这是值得世人注意的。
在中阿含经,长阿含经,增一阿含经,都说到世界的起源。这些佛经 上说,世界在开始形成时,先在空轮中产生风轮,再由风轮产生水轮,最后结成金轮。
这『空轮』是什么﹖它应该就是太空。依因缘法而说,太空中一定先具有了形成星球的基本条件──因,然后配合一定的配合条件──助缘。它的基本条件自然是物质的,这种物质在某一种助缘下起了分化作用,才产生『风轮』,『风轮』当然是以气体为主了,由气体的『风轮』,再演进到液体的『水轮』,也同样有其缘的,是因与缘的相同结果,最后是液体的逐渐凝固,就结成『金轮』了。
现在的科学家们,不管说法各有什么不同,大致上也断定地球及一切星球的形成,是由气体而进入液体,再由液体而到达固体的过程。
佛法用『轮』字,这一点在过去是无法理解,甚至受到不少指责,而现在从天体中的星球来证明。『轮』即是球形,它具有流动性,又具有运转性,正是一切星球的特性。
佛法是多么博大精确!这种世界形成的说明,是何等的正确,经得起科学的考验。」(注一)
在释迦牟尼的观念中,宇宙的形成,是否真如圣印法师所说的,世界在开始形成时,是先在「空轮」中产生「风轮」,再由「风轮」产生「水轮 」,最后结成「金轮 」 。真的在《中阿含经 》,《 长阿含经》,《增一阿含经 》,这三本经说到世界的起源都这样吗﹖还是这些说法只是圣印法师对释迦牟尼地球观的误解而已﹖
事实上,我们若去看佛经,就会发现圣印法师上面的观点,并不是释迦牟尼的观点,以上的看法,只是圣印法师自己的观点。是他参考科学的说法而说的。因为在释迦牟尼的的思想中,他并没有这样的想法,在他的思想中,地球只是一块很大的平板,是不会动的,也不会转的。会动会转的,是太阳和月亮。
笔者在上述的《中阿含经 》、《长阿含经 》和《增一阿含经》中,共找到四处,其中三处地层的结构相似,恰如圣印法师所说的相同,有风,有水,有地。(只第三段经文在风下有「 空 」)但在佛经中,它们并非先后的存在,而是同时的并存,且其水是真正的水,不是圣印法师口中的「液体」。而且三段经文所说的地、水、风厚度都不一样,都比真正的地球直径厚了很多倍,有的竟比地球的直径厚了几万倍(笔者按,地球的直径大约只一万二千公里)。
释迦牟尼的三个说法,那一个是正确的﹖可以说﹕三个都不正确!很明显的,释迦牟尼都说错了!因为在释迦牟尼的观念中,地球并不是球形的,也不会转动,而是一块很多层的大平板,其边无际。以下的三段经文都是笔者从佛经找到的,这三段话都是释迦牟尼的地球观﹕
「佛言﹕比丘,是地深六百八十万由旬,其边无限;其地立水上,其水深四百六十万由旬,其边无有限碍;大风持水,其风深二百三十万由旬,其边际无限;比丘,其大海深八百四十万由旬,其边无崖底。』」(注二)
「佛告比丘﹕『今此大地深十六万八千由旬,其边无际;地止于水,水深三千三十由旬,其边无际;水止于风,风深六千四十由旬,其边无际;比丘,其大海水深八万四千由旬,其边无际。』」(注三)
「诸比丘,此大地厚四十八万由旬,边广无量。诸比丘,此之大地住于水上,水住风上,风依虚空。诸比丘,此大地下所有水聚,彼水聚厚六十万由旬,边广无量,彼水聚下所有风聚,彼风聚厚三十六万由旬,边广无量,诸比丘,其大海水最深处,深八万四千由旬,边广无量。』」(注四)
我们现在把它画成比较图,就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其差异来。以下的数目都是以「由旬」来做单位(一「由旬」最小四十里)。
第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 第三种说法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
地 6,800,000 168,000 480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
水 4,600,000 3,030 600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
风 2,300,000 6,040 360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 ————
<共厚>13,700,000 177,070 1,440,000
但实际的地球却是球形的,其直径也大略是12,000公里左右而已,即36,000里,换算成由旬,则地球的直径实际是900 由旬而已。若不算风的厚度,第一种说法是11,400,000由旬,第二种说法是171,030由旬,第三种说法是1,080,000 由旬。第一种说法是地球直径的12,666倍厚,第二种说法是地球直径的190倍厚,第三种说法是地球直径的1200倍厚。
但若比对第四段经文,原先的地球,其结构就成了问题,以下是笔者从《大正新修大藏经》第一册的《长阿含经》中所查到的﹕
「地深二十亿万里,从是以下,复有地味二十亿万里,下复有粟金,二十亿万里,下复有刚铁,二十亿万里,下复有有水,八十亿万里,下复有风,五百二十亿万里,乃复有下方异天地,从是人间,上至梵天,亦五百二十亿万里。」(注五)
以上的这一段经文,如果按圣印法师的「说法原则」来看,则地球的形成,必然是先有「异天地」,然后有「风轮」,然后有「水轮」,然后有「刚铁轮」,然后有「粟金轮」,然后有「地味轮」,最后就有了「地深轮」;而且原先的地球也会立刻变成了「薄皮」,因为根据原先的三段经文,地球的总结构,不算风的厚度,最厚度也只有「11,400,000由旬」比地球多了1,266倍。但根据第四段经文,不算风的厚度﹐则地球的厚度是「400,000,000由旬」,比地球厚44,444倍。可能因为第四段经文太复杂了,也太不合常识,就成了圣印法师的「弃儿」。
为使读者了解第四说和前面三说的差异,笔者把前三说的最厚者也是第一说,和第四说做比较(以下的数字是由笔者换算成由旬后的数字)﹕
第一种说法 第四种说法
—————- ——————-
地 6,800,000 地 5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- ——————-
水 4,600,000 地味 5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- ——————-
风 2,300,000 粟金 5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- ——————-
<共厚>13,700,000 钢铁 5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—-
水 20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—-
风 1,30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—-
异天地 X
——————-
<共厚>1,700,000,000 + X
若以第四说法跟实际的地球直径相比,不算其「异天地」,也不算风的厚度,则第四种说法200,000,000由旬,是比地球实际直径的900由旬,还厚222,222倍。
以下的这一段话,也是笔者从《增一阿含经》第卅七卷中找到的,也是圣印法师的「弃儿」,它是这样记着﹕
「此阎浮里地,(笔者按﹕即印度)南北二万一千由旬,(笔者按﹕一由旬有四十里、六十里、八十里三解)东西七千由旬。厚六万八千由旬,水厚八万四千由旬,火厚八万四千由旬;火下有有风,厚六万八千由旬。风下际有金刚轮。」(注六)
其结构又如下﹕
第五种说法
—————–
地 68,000
—————–
水 84,000
—————–
火 84,000
—————–
风 68,000
—————–
金钢轮 x
若按这第五种说法,则释迦牟尼的地球观,又会像马戏团人在玩把戏一样,他们把一薄板放在大球上,然后人站立在薄板上平衡一样。这种第五种说法如果不计火、风的厚度,也不计金钢轮的直径,则地厚是152,000 由旬,是地球实际直径的17倍。
释迦牟尼的五种地球结构,大略可以类归成三种模式(第一种说法、第二种说法、第三种说法,可类归成一模式),则释迦牟尼的地观三模式如下﹕
第一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–
地6,800,000 地 50,000,000 地 68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–
水4,600,000 地味 50,000,000 水 84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–
风2,300,000 粟金 50,000,000 火 84,000
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–
钢铁 50,000,000 风 68,000
—————– ————–
水 200,000,000 金钢轮 x
—————–
风 1,300,000,000
—————–
异天地 X
在圣印法师所提到的《中阿含经》、《长阿含经》、《增一阿含经》三集中(笔者按﹕其厚度约有圣经的一倍半,长度约为圣经的两倍多),有关地球的结构,唯有第五段经文提到「轮」,但这个「轮」却是在地、水、火、风之下,它是很奇怪的结构。从以上的五段经文中,我们很清楚的可以看到,在释迦牟尼的观念中,他认为地球像一块有很多层次,且是无限大的「大平板」(就好像我们饮茶后的甜点「千层糕」),释迦牟尼用「其边无有限碍」、「其边际无限」、「其边无崖底」、「其边无际」和「其边无量」来形容其广大,而且其结构共有三种模式,也不知道那一个是对的,这些说法对吗﹖地的下面,真的能由水撑着吗﹖而水又能由空气撑着吗﹖而第四段的风下是「异天地」,按第五段的解释,应是「金刚轮」。若这解释不错,那么按释迦牟尼佛的观念,所谓的地球,应是一个多层的大平板,隔空放在一个「金刚轮」上。事实上从佛经中我们还可找到第六种结构,有兴趣的读者们,可自行查看大正八五P.1426上所记。读者们,请问:释迦牟尼对地球的六种结构说法对吗﹖你认为他真的是正遍知、天人师、世间解吗?
以上的六种模式,其差异度都很大,这六种地的结构,那一种是真正属于释迦牟尼的说法﹖只有一种吗﹖或是四式六种皆是﹖或是四式六种皆不是﹖在笔者的感受中,一位真正的佛,他应该是一位正知、正见、正觉、正悟的人!但从笔者的研究中,他却是一位很会胡说八道的人!他怎会是佛?他怎敢向人大盖佛法和佛理!事实上笔者也只能发现问题,不能强把你们扭转回头。自己的生死若自己都不珍惜!别人再怎么关心,怎么着急都没有用!但如果按佛教所说的 :佛经都是佛所说经来看,则以上的三模式,五种说法,应都是佛所说的。既然都是佛所说的经,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﹖笔者也不能替释迦牟尼回答。就请读者自己去解决吧!
注一:1983.6.1自由时报P.7.
注二:大正一P.277.
注三:大正一P.114.
注四:大正一P.365,310.
注五:大正一P.309.
注六:大正二P.753.